首页 资讯 正文

以清廉国企建设助力国资国企改革行稳致远

体育正文 189 0

以清廉国企建设助力国资国企改革行稳致远

以清廉国企建设助力国资国企改革行稳致远

新华社成都6月(yuè)5日电 题:从大学生创业园闯出来的“小巨人(jùrén)”——卡诺普机器人的逐梦历程 在制造业的大舞台上,工业机器人的角色(juésè)举足轻重。 2024年11月13日,在(zài)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机器人本体装配车间调试设备(shèbèi)。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13年来,梦想“做中国工业机器人先锋”的(de)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从大学生创业(chuàngyè)园的格子间起步,一步步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业队伍从5个人发展至400多人,主业(zhǔyè)从生产零部件到生产60多种整机机型(jīxíng)…… 卡诺普的(de)逐梦历程,也是中国工业(gōngyè)机器人发展的缩影,见证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从以进口品牌为主,到“中国造(zào)”站上时代舞台并加速“出海”的历史进程。 2024年11月13日,在(zài)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在出厂前进行全自动测试。新华社记者(jìzhě) 江宏景 摄 “今年春节过后我们车间就一直(yìzhí)马不停蹄,忙(máng)着交付国内外客户的订单。”在卡诺普厂房二楼(èrlóu)的机器人测试车间,“95后”车间组组长严飞带着近20人的团队,一边忙着机器人的组装和调试(tiáoshì),一边为下一步生产线的扩建作准备。 看着忙而有序的车间,卡诺普的联合创始人邓世海十分感慨,跟(gēn)记者分享起13年前,他们5个(gè)“80后”在一个格子间创业起步的场景(chǎngjǐng)。 2012年,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kuàisù)发展,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本土制造企业少之又少(shǎozhīyòushǎo)。 邓世海和4个同样(tóngyàng)具有计算机与自动化专业背景、爱好机器人的(de)朋友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开启创业之路。 凑齐50万元(wànyuán)初创资金后,5个年轻人来到成都市成华区龙潭(lóngtán)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为他们提供了(le)房租减免等政策,这给团队减轻了不小的负担。 2024年11月13日拍摄的一台卡诺普(kǎnuòpǔ)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应用于汽车轮毂去毛刺的工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jiānghóngjǐng) 摄 团队(tuánduì)决定以“卡诺普”这个名字注册公司。“‘卡诺普’来源于(láiyuányú)‘China Robot Pioneer’,我们的(de)梦想是做中国工业机器人先锋。”邓世海说。 面对当时占绝对优势的(de)国际巨头,卡诺普如何找到自己的出路? 2024年11月13日拍摄(shè)的卡诺普机器人公司里的工业机器人零部件。新华社(xīnhuáshè)记者 江宏景 摄 结合自身优势(yōushì)和市场需求,团队决定从技术性较强(jiàoqiáng)、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控制器入手。 “控制器相当于工业机器人的‘大脑’,指挥‘肢体’的运转。从电路板设计到程序(chéngxù)编写,我们都是自主研发。”邓世海说,“我们的产品策略是控制器一定要便于客户(kèhù)使用,能让一线工人(gōngrén)很快上手,这背后需要做大量(dàliàng)的研发工作。” 算法推演、规划运动轨迹、优化焊接工艺……经过上百次的技术(jìshù)验证后,卡诺普(kǎnuòpǔ)终于研发出初代的控制器(kòngzhìqì),在创业当年就申请了两项技术专利。 有了产品,怎么(zěnme)找市场? “一开始真的很难。”邓世海感叹。团队(tuánduì)努力寻找各种机会(jīhuì),跑展会、上门自荐、通过业内伙伴牵线搭桥…… 终于(zhōngyú),在第一款控制器造出来的两个多月(duōyuè)后,来自广东的一个厂家给了卡诺普产品试用的机会。 为了抓住这个客户,李良军、朱路生、谷菲3个创始人直接飞到(dào)客户工厂进行现场调试,前后在现场待了近3个月,直到(zhídào)客户满意。最终,双方(shuāngfāng)成功签约。 除了自身的努力,公司的发展(fāzhǎn)也搭上了行业发展的快车。 2024年(nián)11月(yuè)13日,在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机器人本体装配车间组装机器人机械臂。新华社记者(jìzhě) 江宏景 摄 当时,业内渐渐聚集了一群致力于造(zào)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同行,大家(dàjiā)在各个核心零部件方面自主研发,共同寻找机会。一些上市公司和国企也投入(tóurù)大量资金进行研发。“这样一步步(yíbùbù)就把行业人才培养出来了,市场机会也多了。”邓世海说。 行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xǔduō)年轻人加入。“90后”黄贵良2014年大学毕业后,便入职了当时不到15个员工的卡诺普,如今(rújīn)已成长(chéngzhǎng)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在大家(dàjiā)的共同努力下,卡诺普的控制器渐渐得到认可,市场快速拓展。到2018年,卡诺普的控制器已(yǐ)在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chéngwéi)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这5个梦想“做中国工业(gōngyè)机器人先锋”的年轻人(niánqīngrén),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走出(zǒuchū)舒适区 勇敢转型 最近,卡诺普的(de)技术团队正忙着根据家具业客户需求,进行智能码垛机器人的研发和产品升级,通过(tōngguò)智能算法实现对大小不一的板材进行智能码垛,解决人工劳动强度高且(gāoqiě)危险的问题。 紧跟(jǐngēn)市场需求,积极创新突破,是卡诺普快速成长的一个秘诀。让公司董事长李良军(lǐliángjūn)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的那次转型。 当年,随着市场竞争日益(rìyì)激烈,卡诺普走到了一个分叉口——是继续深耕控制器领域,还是转型(zhuǎnxíng)做整机? 继续做控制器似乎是个稳妥的(de)路径,企业发展风险可控,但成长空间(kōngjiān)不足。 走出现有(yǒu)的“舒适区”转型做整机,就要加大投入。若(ruò)不成功,大量投入将“打水漂”,企业可能陷入困局。 对此,5个创始人一开始也存在(cúnzài)分歧。经过市场调研,他们发现,当时业内的部分整机(zhěngjī)厂商已着手自己研发(yánfā)控制器,如果卡诺普不转型,等这些厂商做好了(le)控制器,卡诺普再转型就难了。况且,如果只生产零部件,也实现不了创业时的梦想——“做中国工业机器人先锋”。 于是,大家决定搏(bó)一把,转型做整机。 这次转型(zhuǎnxíng)在李良军看来,无异于“二次创业”。 尽管当时卡诺普的控制器有市场优势,但做整机将与行业巨头正面交锋,卡诺普原有的零部件优势显然(xiǎnrán)分量(fènliàng)不够。 此外,与沿海成熟的(de)产业链相比,成渝地区的上下游(shàngxiàyóu)配套明显不足,这让卡诺普做整机的过程更为艰难。 第一款整机产品能否一炮打响,决定着公司的未来。通过(tōngguò)细致的市场调研,卡诺普决定瞄准(miáozhǔn)中小企业,与大公司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 在调研中(zhōng),卡诺普的团队发现很多中小企业很难(hěnnán)招到焊接工人,因为焊接中往往产生大量烟尘、弧光和金属(jīnshǔ)飞溅,工作环境恶劣,而焊接机器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于是,卡诺普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研发焊接(hànjiē)机器人。 “大家铆着一股劲儿,以(yǐ)高于国家标准三倍的要求,先后做了100多个种类的整机试验(shìyàn)。”当时的整机项目负责人李祥回忆说,那时候加班加点是常态,只想着“必须一炮打响(yīpàodǎxiǎng),不能失败”! 2018年底,卡诺普完成整机测试(cèshì),开始推向市场。 这款核心零部件(língbùjiàn)全部采用国产产品的焊接机器人(jīqìrén),一经发布便受到业界关注。很快,一家来自广州的客户下了订单,使用一段时间后,客户反馈非常好。这给了李良军他们(tāmen)很大的信心。 不久后,更多的客户向卡诺普提出(tíchū)合作意向。2019年,卡诺普的整机业务(yèwù)获得超过1000台订单,这个成绩对刚完成转型的公司来说(láishuō)十分难得。 2024年(nián)11月13日,在成都(chéngdū)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gǔfèn)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机器人本体装配车间检查组装细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订单的增长、规模(guīmó)的扩大带来资金(zījīn)需求的增长。恰好,成都为融资难的科技企业专门设立了“科创贷”。2019年,卡诺普通过“科创贷”贷了1000万元,一些银行也为企业提供了低利率贷款(dàikuǎn)。 没有(méiyǒu)了资金的后顾之忧,卡诺普更专注于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 李良军说:“卡诺普可以更好地响应客户的个性化(huà)、定制化需求,这也是我们中小企业的优势(yōushì)。” 2020年,卡诺普的工业机器人综合出货量位居(wèijū)国内第三,在(zài)弧焊细分市场出货量居国产机器人第一;2021年,卡诺普6关节20kg及以下机器人产量在国产机器人中(zhōng)位列第一。 2021年,在这(zhè)5个年轻人创业的第(dì)9年,卡诺普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技术(jìshù)为先 做深“护城河” 在刚结束不久的(de)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卡诺普收获了很多意向订单,其中有不少来自欧美和(hé)东南亚的海外客户。 “赢得客户最(zuì)核心的竞争力来自于我们的技术研发和创新(chuàngxīn)。”卡诺普联合创始人、研发技术总监朱路生说,例如,通过持续研发,不断提高机器人(jīqìrén)“指尖(zhǐjiān)”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卡诺普机器人的空间绝对定位精度达到0.2-0.6mm,可以比肩国际(guójì)水平。“相当于机器人的视觉识别可以达到一米以外快速穿针的能力。”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卡诺普的机器人已扩展至(zhì)焊接、搬运、装配等60多种机型,产品应用覆盖超80%的工业场景(chǎngjǐng)。 公司“90后”研发工程师庞恺从(cóng)日本留学归来后加入(jiārù)研发团队,今年他的工作重心是研究如何用AI技术让工业机器人更“聪明(cōngmíng)”,从而制定出更加智能的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 庞恺说,通过AI研发,预计今年内公司将推出工业(gōngyè)人形机器人Demo,并计划在1-2个工业场景中实现落地(luòdì)应用,“这也是公司未来新(xīn)的增长点”。 2024年11月13日,在成都(chéngdū)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工作人员对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行出厂(chūchǎng)前的测试。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我们一直在做的(de),就是不断用技术打造‘护城河(hùchénghé)’。”朱路生说,卡诺普以技术起家,长期以来研发人员数量在公司(gōngsī)占半壁江山,公司已获得400余项有效知识产权,其中发明专利50多项,已全面掌握工业(gōngyè)机器人(jīqìrén)电气核心技术,是工业机器人5项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之一。 凭借领先的(de)技术,卡诺普正实现全球业务的加速拓展,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于(bìngyú)2024年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目前,公司出口产值已在总产值中占比近(bǐjìn)20%。 作为从大学生创业园闯出来(chuǎngchūlái)的“小巨人”企业,卡诺普如今(rújīn)也是大学生实践基地(jīdì),正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děng)高校以及一些职业学校联合培养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力量。在卡诺普等链主企业带领下(xià),一个聚集了上百家上下游企业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正在成都市成华区形成。 在卡诺普等一批企业的努力下,中国工业机器人的自主创新之路越(yuè)走越宽。“未来(wèilái),卡诺普希望把更多的中国机器人卖到全球(quánqiú)去。”李良军说。 “做中国工业机器人先锋”——当年5个年轻人的创业梦想,正渐渐(jiànjiàn)照进(zhàojìn)现实,点亮企业未来发展之路。
以清廉国企建设助力国资国企改革行稳致远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